English

科学人文出版物前景堪忧

2000-0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本专刊自创办以来,一直关注科学人文图书的出版状况,对国内出版的此类图书作了大量及时的报道和评介。岁末年初之际,我们又对1999年以来出版的科学人文出版物进行了一次归总介绍,希望能够为一般读者了解科学文化界的出版动态,以及选购相关图书提供些许方便。同时本文还探讨了科学人文出版物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也期望能引起各方人士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

本报一年前关于科学人文出版物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这样总结道:“在八、九十年代的科学人文图书的出版变迁过程中,由湖南科技出版社‘第一推动’引发的科学人文图书的出版浪潮,经过上海科技出版社‘科学大师佳作系列’的过渡,以‘三思文库’(江西教育)和‘支点丛书’(吉林人民)、‘哲人石丛书’(上海科技教育)在1998年年底的面世为标志,科学人文出版物……形成了一个科技图书领域除电脑图书之外的重要图书板块。”这样的总结在今天看来也基本上是准确的。以“三思文库”、“哲人石丛书”等为代表的几个系列构成了当下科学人文出版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几支力量,充当了国内通过图书出版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主力军。

“三思文库”包括“公众科学系列”、“知识经济系列”、“科学前沿系列”、“赛博文化系列”、“科学争鸣系列”、“科学史经典系列”、“科学家传记系列”等7大系列,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差不多被“一网打尽”,其出版规模和内容上的丰富性在科学文化出版方面可能还是前所未有的。“科学史经典系列”推出了《〈创世纪〉与地质学》、《进化思想史》、《牛顿革命》三本力作,其中《〈创世纪〉与地质学》以英国工业化早期为背景,探讨了社会思潮、神学思想及科学发展的关系,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科学与宗教复杂的关系可能会很有裨益。“科学争鸣系列”则推出了《科学与反科学》、《倾斜的真理:论盖娅、共生和进化》、《新时代科学:超自然及其捍卫者和揭露者与美国文化》等书,《倾斜的真理》展示了马古利斯把地球视为一个超级有机体的颇具争议的科学假说,对传统科学和读者的既定思维模式都是重大挑战;《新时代科学》展示了西方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重要侧面,对我们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初次面世的“公众科学系列”推出了《与鸟为伴:加拉帕格斯群岛考察记》、《科学幻象:生活中的科学符号与文化意义》等4种。“科学前沿系列”也首批出版了《宇宙飞弹:天体物理学中的高能粒子》、《宇宙之海的涟漪:引力波探测》等4种。“科学家传记系列”则有《居里传》、《华罗庚》(修订本)、《丽丝·迈特纳:物理学中的一生》等4种。再加上“知识经济系列”和“赛博文化系列”,这套书的出版确实堪称中国出版界的大手笔。“三思文库”的特点在于其在明确的科学文化出版理念的基础上,对科学文化概念下的选题进行了细分,使每个系列界定非常清楚,方便了版权的选择、选题的确定,这可能是“三思文库”相对于“第一推动”、“支点丛书”的一大优势。

由我国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鳞先生和哲学博士潘涛策划、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哲人石丛书”1998年末以来推出“当代科普名著系列”8种,其中包括《确定性的终结——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PCR传奇——一个生物技术的故事》、《完美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欺骗时间——科学、性与衰老》等。稍后又推出了“当代科技名家传记系列”,包含《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推销银河系的人——博克传》、《一只会思想的罗卜——梅达沃自传》、《无与伦比的手——弗尔迈伊自传》、《无尽的前沿——布什传》等5本。这两套书从选题思路上来看比较注重可读性、新颖性,可能比较容易获得读者的“芳心”。该丛书与传统的科普比较相近,似乎选题倾向和规划并不十分明确,选书显得比较杂。值得注意的是《确定性的终结》一书,它是耗散理论的创立者、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的新著,书中时间是不可逆的,确定性是一个错觉等观点极其重要。普利高津在中文版序言中强调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其对西方科学、哲学和中国哲学言简意赅的论述使这篇只有几百字的短文具有了特别的价值。

除了“三思文库”、“哲人石丛书”在1999年呱呱落地之外,还有几种科学文化系列图书去年又添新丁。

由范春萍策划、吴国盛主持,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绿色经典文库”,从去年4月份以来,又推出了第二批图书,相继面世的有《我们的国家公园》、《自然之死》、《哲学走向荒野》、《自然的终结》、《新文明的路标》等5种,使这套书的总数达到了16种。这套书收集了国内外关于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代表性著作,建立了一个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的思想库。国内绿色主题的图书还有青岛出版社的“绿色生活文丛”,去年也有《大自然的权利》、《绿色生活手记》两本新书问世。前者是一位名叫纳什的美国绿色思想家关于环境伦理学史的建构与阐释之作,后者是一位深绿作家的生活体验与感受的散文随笔集。应该说,绿色主题的图书在中国的出现无疑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我们也不得不注意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那些在西方一出版就在公众中引起巨大震动,成为人人争读的畅销书的绿色著作,引进到中国之后却反响平平,并未掀起应该出现的新阅读浪潮。或许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中国公众对环保的漠视。正像吴国盛在“绿色经典文库”总序中写下的,“中国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

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的近年来取得较大成功的“科学人文”丛书除了年中出版《熊猫的拇指:自然史沉思录》之外,近期又有新书问世。由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和科普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著的《追问千禧年》由于题材非常“应时”,谈论的也是容易让人们产生兴趣的有关科学与宗教、迷信与理性以及西方末世论的话题,再加上《读书》杂志的宣传,使这本书一面世就获得了广泛关注。此外,该套书还增加了《技术帝国》和《预测科学》两本新书。它们是法国文化电台记者R.舍普就目前法国社会较为关心的关于科技对社会影响的问题的采访录,不知能否如这套书中的大多数书一样取得市场成功。

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近期也有新书问世,它们是《细胞叛逆者》、《生物共生的行星》和《通灵芯片》。其中《生物共生的行星》与“三思文库”中的《倾斜的真理:论盖娅、共生和进化》,正源图书工作室策划、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神秘的舞蹈:人类性行为的演化》同为美国女科学家林恩·马古利斯的作品,一个在中国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作品在短时间内被国内多家出版社推出,这件事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

传记作品历来就是读者喜闻乐见的出版形式,科学家传记的受欢迎程度虽不及名人传记和政治人物传记、文学家传记等,但在科学人文类出版物中却可能是读者最多的图书种类。而近年来此类图书中最有价值的首推上海东方出版中心推出的“科学大师传记丛书”,该丛书去年出版了《隐匿中的奇才——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传》、《科学与政治的一生——莱纳斯·鲍林传》等。

“大科学家文录”是浙江文艺出版社策划的一套书,主要收录科学家专业之外的文章,重在让读者了解这些科学大师的人文思想和他们在教育、艺术、政治等领域的成就和思考。如果选编得好并且达到一定规模,这套书对于中国读者通过第一手材料了解那些科学家的思想是大有帮助的。去年5月份,这套书已经出版了《李政道文录》、《吴大猷文录》、《竺可桢文录》、《怀特海文录》等4种,产生了一定反响。

与浙江文艺社这一选题相近并形成竟争关系的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自然科学家随笔”。目前,该套书出版了《基因的萦梦》(谈家桢)、《数与诗的交融》(苏步青)等多种。

由曾国屏主编、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科教兴国译丛”也是1999年的一个收获。该套书第一辑包含《科学与国家利益》、《技术与国家利益》、《改变21世纪的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和联邦政府:新时代的国家目标》、《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塑造未来——对大学理工教育的新期望》。这套书为国内普通读者通过文献直接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政策、教育思想提供了很大便利。

近期,河北大学出版社将推出“世界著名实验室传记丛书”,首批包含《贝尔实验室:现代高科技的摇篮》、《卡文迪什实验室:近代科学史上的太阳》。这套书选题颇有新意,据说贝尔实验室为前者撰写序言时,惊叹说“没想到世界上如此著名的实验室,首先让中国人写了传记”。

1999年科学文化出版物中差不多最热闹的一个领域是IT文化图书。引人注目的有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文化译丛”,包含《大师的智慧:十五位杰出计算机科学家的生平与发现》、《超越计算:未来五十年的电脑》、《赛博族状态:因特网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皇帝的虚衣:因特网文化实情》、《混乱的联线:因特网上的冲突与秩序》、《文化肌肤:真实社会的电子克隆》、《机器的奴隶:计算机技术质疑》等。另一套书是由皆为京城IT媒体当红撰稿人的方兴东、刘韧、姜奇平、胡泳等人写作、海洋出版社出版的的“数字论坛丛书”,其中包括《喧哗与骚动——IT业随笔》、《中关村问题》、《数字财富》、《另类空间——网络胡话之一》等8种。另外,电脑发展史方面的图书出版1999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浙江文艺出版社“科学文化史文库”中的《激动人心——电脑史话》;关于IT名人的传奇去年出版了大量作品。

除了上述成套成系列的图书之外,1999年以来给我们留下印象的科学人文图书还有一些是单独成册出版的,或者是已成系列但规模比较小的,这包括湖南科技出版社的《西德尼·哈里斯系列漫画》和《爱因斯坦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的《中国科学文艺大系》、何祚庥主编并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的《伪科学再曝光》、广东教育出版社的《上帝不可捉摸——爱因斯坦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青岛出版社“柳叶刀译丛”中的《熊掌与鱼》、光明日报出版社的《自然的见证人:蕾切尔·卡逊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阿西莫夫:逸闻趣事》、长春出版社的“影响世界进程的科学巨匠”丛书、中国和平出版社的《雁语者》和《攻击的秘密》、广东经济出版社的《撬动地球的人们:20世纪科学大师思想随笔》、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数学家的辩白》和《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金苹果文库”(第三辑)、北京三联书店的《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海南出版社的《银河系》、吴国盛著并由北京三联书店收入“读书文丛”的《现代化之忧思》等各因其独特性受到了人们的注意,在科学人文图书出版群落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

从1999年的科学人文图书的总体情况来看,这些图书的出版规模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而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1月16日清华大学举行的“科学文化传播研讨会”上,与会者重点就这类图书的出版理念和市场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科学人文出版物(或者科学文化出版物)板块是从科普板块上生长起来的。然而,科学人文毕竟从根本上不同于科普,甚至科学人文出版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清算其与科普的关系,剪断其与科普相连的脐带。青岛出版社王一方先生认为,“科普”一词实在有些“灌输”和“居高临下”的意思,与现代人的观念格格不入。他提出,“科学文化”、“科学人文”应该着眼于人类的理解和沟通,着眼于推倒“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壁垒,从而使“科学文化”进入人类精神生活的领地。吉林人民出版社范春萍女士则认为,在科学技术进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即使本专业的专家都未见来得及阅读文献,因此所谓向公众普及高科技知识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她认为重要的应该是在科学工作者和人文工作者之间沟通情感、交流观念,把科学精神作为一种人文现象来把握。目前,科学人文图书往往被划入科普的阵营,出于种种考虑,科学人文也愿意打着科普的旗号行事。然而,是否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知识读物与《时间简史》这样的哲学意味很浓的思辨性作品都叫科普有点牵强(如果《时间简史》是高级科普,那么什么是低级科普)?是否“科学人文”已经可以也应该与“科普”划清界限了呢?这是1999年科学人文出版留给下一个世纪的第一个问题。

从以上对1999年科学人文图书的梳理来看,数量和规模可观,亮点之作的比例也足以令人欣慰。然而,从市场角度来看,则乏善可陈。根据笔者的统计,印数超过5000册的还不到一半,印数超过10000册的则实属凤毛麟角。例如青岛出版社“柳叶刀译丛”中著名医学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刘易斯·托马斯著的的《最年轻的科学——观察医学的札记》1996年出版,并经号称中国第一媒体的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重点推荐,两次印刷,总印数也不过6000册。从北京图书大厦科技图书排行榜上可以看到,在几乎清一色的实用图书的包围中,唯有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近十年之久的《时间简史》长久地跻身前十,而看不到第二本科学人文图书的身影。这当然是《时间简史》和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的幸事,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则是大多数科学人文图书的悲哀。记者了解到,有的编辑以非常执著的态度献身于科学人文图书的出版事业,然而,在缺乏市场回报的情况下在出版社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有人以“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来开玩笑。不过,虽然是玩笑,却相当真实地刻画了国内科学人文图书面临的窘境。现在出版此类图书的主要是部分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出版社,例如教育类出版社,可以设想,如果不远的将来教育出版社失去了其政策优势之后,它们是否还能够继续潇洒地投入出书呢?笔者认为,如果出版社和发行网络不能通过媒介宣传和其他办法巩固这类图书的现有阅读群体,并吸引更多的读者,那么科学人文出版物的前景终究是堪忧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